4月27日,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,灰磚黛瓦的古民居里,繡娘符小艷將一個個三角梭形瓣體葉尖對葉尖,縫合成了一個圓球,綴上珠子、絲綢帶等小飾物,精巧玲瓏的繡球呈現在眼前。“丈夫外出務工,大兒子患病需要照顧,我居家制作繡球,顧家、賺錢兩不誤。”她說,依靠銷售繡球,去年收入10萬元,生活越過越好。
靖西享有“中國繡球之鄉”的美譽,繡球在當地不僅是定情信物、旅游工藝品,更是文化致富的吉祥物。在舊州,下至十歲的小女孩、上到八九十歲的老人,都會制作繡球。近年來,該市建立繡球協會,轉變傳統生產制作模式,采取“公司+農戶”的運營方式,推動繡球制作產業向品牌化、高端化發展。目前,舊州古鎮有1500多人從事繡球產業,繡球去年產量達50多萬個、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。(趙福播 何彪)
廣西鄉村振興戰略公眾號
廣西縣域經濟網公眾號
在脫貧攻堅戰中,靖西市重點培育烤煙、桑蠶、水果和養豬“三種一養”產業,以“堅持黨建引領、引進龍頭帶動、創新利益聯結”的思路,推行“產業化聯合體”模式,發展生豬產業! 詳細】
靖西市堅持把防止返貧擺在脫貧攻堅的重要位置,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并實現工作常態化,逐級壓實責任,將邊緣易致貧人口和脫貧不穩定人口全部納入動態監測范圍,采取“大數據+扶貧+社會救助”組合模式防止返貧,最大限度消除返貧致貧風險,提升脫貧人口穩定增收能 【詳細】